教师招聘初中语文《孙权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文章通过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大有进步的故事;赞颂了孙权关爱下属、循循善诱,吕蒙虚心受教,努力学习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开卷有益”,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接触的文言文较少,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孙权的劝学艺术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3.理解“开卷有益”,养成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通过语句分析孙权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开卷有益”,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能够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应建立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和学生的谈话进行问题导入: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日常生活里,有人苦口婆心地劝过你学习吗?老师听到有同学说:一天一共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其中的1140分钟都有人在劝你学习。无独有偶,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这个人优点很突出:武艺高强;同样缺点也很突出:他不爱学习。这不,他的顶头上司孙权又来劝他学习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看看领导说话究竟管不管用。接下来我将顺势写下板书:《孙权劝学》。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认识。
首先,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感受文章断句、语调和大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文章中的生字词出示在大屏幕上,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预习效果。
其次,我会请自读课文,根据名家范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和断句。
最后,再次朗读课文,并且能够简要谈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之前的学习能够说出本篇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把握文章之后,我会请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学生通过分析句子和教师引导得出:“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运用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神情肃穆,语重心长的点名重要性,表明孙权期许他能担此大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反问语气,对吕蒙不学习表现出恼怒、责备;后一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举例,言辞恳切,更有说服力。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
同学通过对文章的再次朗读发现文章通过鲁肃的赞扬反映出吕蒙的学习效果:“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写出吕蒙知错就改,耐心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可以看出鲁肃为吕蒙的进步感到惊喜。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证明从学习里获得了成就感。
3.接着,我会布置最后一个任务:带着感情再读文章,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明确:开卷有益。
通过以上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有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1.学习孙权劝学的艺术,同桌之间选一个话题进行“劝说”,准备好后进行小组分享。同时明确要求:表达清晰,礼貌倾听,合理建议。
2.请同学回顾全文,想一想学习了《孙权劝学》之后有什么收获。
重点文言词汇: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劝说要讲究循序渐进,生活中要多读书,力求做到开卷有益。
3.背诵全文;课下阅读《伤仲永》,探究二人结局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