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C.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29.【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认识具有反复性。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②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题干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出自《庄子》,意思是“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体现了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表现有以下四点: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③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意识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因为,反映客观世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④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A项排除。
B项: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因为:①由事物发展的实质决定的。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②由新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新事物比旧事物有更大的优越性,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充满了活力。在实践中要正确地对待和支持新事物,不能因为有某种缺陷而彻
底地否定它。B项排除。
D项: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D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