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浙江(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学习交流QQ群:217534045 | |||||
浙江政法干警交流群: 207111909 | 浙江事业单位交流群:146762834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就是这个“天”近些年一直是问题频发,从染色馒头到三聚氰胺,从弹簧鸡蛋到地沟油……国人饱受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扰。食品安全领域“江山代有人才出”,永远不缺新闻主角。如果你还在纠结于蓝矾韭菜、甲醛白菜、药袋苹果和“920”蔬菜,那么你就out了———今天的主角是“毒生姜”。
“毒生姜”裹挟,舌尖安全成奢望
毒姜刺痛国人神经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消费国。从蔬菜、水果种植到牛奶、红酒生产,农药的违规乱用、超量使用,成为“舌尖上的安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单是食品安全,土壤、地下水等农药残留也在增多,成为美丽中国的隐患。
对此专家表示,如此严重的农药滥用情况的出现,暴露出农药监管部门职能缺位,监管机制形同虚设等诸多问题。如果农药监管部门能较早发现这些问题,这样的惨状就能减少,如果能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把食品的安全放在首位,让危害降到最低。同时,政府应当大力推广生态种植精细管理、研发物理方法防治虫害、改进升级低毒低残留农药、提高农民技能,进行科学化的种植。
“中国式检测”与“毒生姜”
以山东毒生姜为例,一条极其简单的逻辑路径,不妨以“中国式检测”为起点进行展开。检测都是生产经营者自己送样品;谁也不会与自己过不去,当然是找几斤合格的姜送检测;检验结果当然全部合格;拿到农药残留合格的检测报告。检测过程掩耳盗铃,检测工作形同虚设。所以山东潍坊有姜农滥用神农丹剧毒农药为生姜治虫,造成生姜中农药残留超标。但这并不影响向全国各地畅通销售,因为他们手中的农药残留检测报告,总是合格的。
送检者会不会高度自觉自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检测部门早该取消,检测人员都该改行。事实上,自律永远不如他律靠得住,道德不如法律靠得住。如果道德靠得住,法律就是多余的。山东潍坊部分姜农对神农丹的危害性心知肚明,他们自己根本不吃。这就是自觉自律靠不住的实例。可以说,中国所有食品安全事件,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瘦肉精到牛肉膏,从染色紫菜到毒韭菜,都是自觉自律靠不住的实例,也都是“中国式检测”伴奏之悲歌。
“毒姜军”监管不力“姜”了国人的军
“毒生姜”的新闻,引人愤慨的不只是“毒食品”名单的更新,还有生产标准的内外有别。据媒体报道,因外商对农药残留检测极为严格,所以,“高毒农药”与出口姜绝缘。为确保出口姜安全,有关部门还逐层设立农药监管员,实行“无缝隙监管”;而“毒生姜”,则“特供”国人。
在双重标准下,国人的餐桌失守,几乎是必然。有一种观点认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习惯归咎于监管乏力、安全标准缺陷等“体制”,有失公允。其理由是,每个人都是“体制”的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的问题。违规使用致癌添加剂的是人,超量使用违禁剧毒农药的是人,为改善“卖相”而使用各种有毒工艺的也是人。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罔顾他人的健康和生命,这正是“人”出现问题的恶果。其实这种观点忽略了“监管乏力、安全标准缺陷”都是“人”之缺位所致。把抽检擅自变成送检,更是“人”的问题。
“毒生姜”为何敢走民族自残路
“毒生姜”是利益纵容下的怪蛋
此次山东的毒生姜再次触探公众的新底线。姜农为了保住产量就不惜公然使用剧毒农药,视生命为儿戏,更可气是姜农居然深知其中的危害,自己只吃单独栽种的“无毒”姜,毒生姜专供出售。毒生姜事件中姜农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是主要原因,但是,当地监管的缺失也是造成毒生姜泛滥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
一边是严格管理、健康安全的外销姜,一边是管理混乱、毒药肆虐的“毒姜”,其实在这组“奇妙”的对比中不难发现,“毒生姜”就是利益纵容下的怪蛋。(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监督部门的无为和法律法规的无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越来越牵动着13亿国人的神经,“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问题食品频频出现,一些化学药品的名字竟然堂而皇之的走上人们的餐桌,并且已经成为公认的潜规则,危害触目惊心,担忧不为不过。与国外的越来越严苛的标准相比,我们始终走在后面,即使技术走在前面,也作出“对外一套对内一套”的两面姿态。
不是国人有“自残”的怪癖,也不是国人对身体有“高度自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监督部门的无为和法律法规的无力,让群众奈何不得。即便“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是苦恼手中武器的缺乏与无力。食品安全执法往往沦为形式,即使被查到也是罚款了事,甚至罚款成了很多部门自肥的渠道,同时违法成本过低,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在民族自残之路上走的“不亦乐乎”,收获远远大于损失,何谈安分守己。
悲哀的现实何解?
“毒生姜”,走出“毒XX”不能头痛医头
也许,菜农的“无良”缘于对蔬菜病虫害猖獗的“无奈”,政府的监管缺位也自有“面积大、环节多、人手少”的辩解托词,但一个长达20年的违规行为止于记者“发现”的现实,让政府的监管情以何堪?诚然,按照时下的政府编制,对菜农实施一对一的监管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解剖麻雀”式的蹲点调研,“以点带面”的过程指导总不会勉为其难吧,或者说至少可以对连片成方的种植基地跟踪盯紧、织网布控。
我们谴责“毒生姜”始作俑者的违法丧德,更应反思政府部门监管缺位的履职懈怠。“毒生姜”事件是一面镜子,如何举一反三,以科学除害取代农药治虫,尽力做到从少、合理、规范使用农药,提升果蔬无害的国民公信,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科研监管部门面前,亟待破解的民生课题。
出了“毒生姜”,别一味怪“体制”
应该说,那些剑指监管乏力和标准缺失的批评,多少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将“体制”当做所有问题的通用病灶,看似铿锵有力,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建设性。在泛泛而谈地批评“体制”的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中国社会正在遭遇的食品安全危机,其实与当前社会的道德溃坝和底线失守有一定关联。
每个人都是“体制”的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的问题。违规使用致癌添加剂的是人,超量使用违禁剧毒农药的是人,为改善“卖相”而使用各种有毒工艺的也是人……为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罔顾他人的健康和生命,这正是“人”出现问题的恶果。
任何初衷良好的制度和规则,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共同坚守上来,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个体的力量,一切的“体制”和制度的建设都将无从体现。正因如此,要想改善食品安全现状,固然需要严苛的监管和严格的安全标准,但也不可忽视重建社会底线的力量。
结语:“毒生姜”裹挟下,舌尖安全必然成奢望。监管隐身,道德秩序崩塌,说起来是常态,可它指向的价值修复与纠偏,不能被罔顾——作恶的耻感,须在“零容忍”的监管态势中筑起;共同体意识,也要凭“彼此呵护”去捍卫。亡羊频繁,补牢不能不“甩开膀子”。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学习平台
相关推荐:
浙江人事考试网 浙江事业单位招聘网 浙江公务员考试辅导资料 浙江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
浙江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
浙江省政法干警考试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