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识才用才,在中国古代就有一套严密而成熟的机制和一些严格的标准,其中最为严格的就是对于人才德行、品德、和操守方面的讲求,明代大学士归有光关于“天下之治,系乎人臣之有德,而才不与焉”(《震川先生集·别卷》卷一),就是十分典型的表述;就是说,社会的治理在人而不在天,领导人的德行是非常重要的,而才能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的。
二、判断一个人,与其根据他的言辞,不如根据他的行为。因为言辞漂亮但行为令人不敢恭维的人,到处可见。
——克劳狄乌斯
对一个人最根本的判断不是他舒舒服服和顺利时站子啊哪里,而是在挑战和论战是站在哪里。
——马丁·路德·金
人像一块矿石,它在你手里黯淡无光,你只有从一定的角度才能看见他那深沉的光芒。
——爱默生
三、事实论据
三顾茅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梗概自不必说。简单总结:常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刘备求贤若渴,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的才能也终于找到了施展的舞台。诸葛亮辅佐刘备攻城略地,南征北战,创立了三足鼎立有其一的局面。同类型的人还有刘邦。
鸡鸣狗盗的故事。什么是人才?有文凭并不一定是人才,有学问也不一定是。孟尝君善于招揽人才,鸡鸣狗盗有的是一技之长,他们就是人才,在最关键的时刻施展了自己的才能,使孟尝君化险为夷。在当今世道我们也应对人才有全面的理解。凡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工作,并作出成绩的都是人才。
再例如曾国藩慧眼识人才,诸葛亮培养人才,等等,在选人、用人、评价人的过程中都可以选取不同的立意角度点,来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