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题量巨大、文字繁多而且题型复杂,那么,要想在55秒时间内,既“迅速”又“准确”地解每一道题目,不仅需要考生在平时备考练习中,掌握好“言语理解与表达”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基本功,还要善于发现一些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解题小技巧。
众所周知,语句排序题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常考题型之一,主要考查考生的“语句表达能力”,要求标准是“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生动、形象”,其形式经常约为6个句子,要求考生重新排列。不同的排列顺序,不仅文义大相径庭,而且让人感觉层次不清,语义不明、结构错乱、逻辑混乱。
对面的考生“看过来”,这里,安徽华图教育教研中心愿意与广大考生共同分享语句排序题最新的精心教研成果。
第一步,分析选项,确定首句。
从选项上分析,语句排序题的首句无非就有四种情况,即3+1模式、2+1+1模式、2+2模式、1+1+1+1模式,这种情况提醒考生,首句很重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然诸如援引观点类的句子、定义类的句子、背景类的句子、反问类的句子等也经常做首句,同时,代词开头的语句,如果能找到该代词所指代的内容,那么该句就一定不会是首句;运用简称的语句,如果能找到含有该名词全称的语句,那么就一定不会是首句;明显具有分说性质的语句,也不大可能会是首句。另外,诸如“总之”、“因此”、“正是”等总结性的句子,适合做尾句,如果能够通过“寻头知尾”的方式,知道哪个句子可以做首句,哪个句子可以做尾句,就基本上、很快、初步判定选项。
第二步,通读文段,判断文体。
通常,一篇文章写作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文体不同,文章的行文脉络的顺序也不会相同。例如议论文常用逻辑顺序,观点句是被支持的、被服务的、被证明的对象,分句是支持者、服务者、证明者,语句之间可能是转折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假设关系等;记叙文经常使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的方法,说明文一般都有说明的对象,文章往往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来确定运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因此,准确判断文体,理清哪个句子是总句,哪个是诸如事例型的事实性材料,哪个是解释型说理性材料,也能够确定语句的顺序,也能够理清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三步,运用标词,确定答案。
文章的写作顺序通常有相应的顺序词,诸如时间标志词、空间方位词、序数词等,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可以确定文段的大致层次,例如“首先”、“其次”、“第三”;“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另外,如果文段中出现了类似这样的代词:这,这里,这些,这时,那,那里,那些,那时,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其,其中,此,彼等,运用代词的“就近指代”功能,尤其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词,考生一定要找到它所指代的内容,它一定会紧跟在“它”所指代的内容的语句的后面。
以下例题,与考生共同分享。
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A.⑥②④①⑤③
B.⑤②③④①⑥
C.⑥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②④⑥①
这一题目,先观察选项,属于首句2+2模式,通读文段⑥句以“这”开头,说明前面有相关内容指代内容,排除A、C两个选项,而①句是事实性材料举例论证,是对⑥句的考证,应该排在⑥句后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再分享一例题:
将以下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①一个国家也必须有精神高地,便于人们登高眺望
②洼地与高地的形成,都有赖于机会平等的体制建设
③如果相应的机会被垄断,不曾寻求与权力对接的平常人,就只能望价值高地而兴叹,见精神洼地而沉溺,他就既不会拥有财富,也不能享有精神生活
④岁暮天寒,人们在期望,这个国家的一切制度都以普惠于民为依归
⑤一个国家必须有价值洼地,便于人们走入获利
A.④①⑤③②
B.⑤①②③④
C.④⑤①③②
D.⑤①②④③
这一题目,观察选项,属于首句2+2模式,通读文段,④句中有代词“这个国家”,排除A与C选项,③句是说理型材料反面论证的叙述,通常情况下,反面论证是从反面加强观点的,所以,它应该有一个正面的观点,由③句的“如果相应的机会被垄断,不曾寻求与权力对接的平常人,就只能望价值高地而兴叹,见精神洼地而沉溺,他就既不会拥有财富,也不能享有精神生活”,可知,③句支持的观点是“机会不能被垄断”,再看一看文段,可发现②句即是这种观点,由此就可以确定③句是②句的辅助性证明,③句必须在②句的后面。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