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申论

首页 > 浙江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申论

申论备考技巧:申论材料数据的“正确打开方式”

浙江华图 | 2017-05-25 08:46

收藏

  数据是申论给定资料中常见的一种材料类型,大段大段的数字看起来十分杂乱,也在无形中增大了考生阅读的难度。如何对待数据、使用数据,从中找出对答题有用的信息,难倒了大批考生,其实,与行测考试中的资料分析不同,申论材料中的数据几乎都不需要经过任何运算,只需掌握应对的方法和技巧即可在很短时间内理清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的关系,删繁就简找到重要信息。

  一.数据前后有概括性句子,直接跳过也不会影响做题?

  根据中国人写作爱用总分结构的行文习惯,申论语段首尾处出现概括总结性句子的频率非常之高,那么,当数据与这类句子搭配出现时,起到的是解释说明的作用,也就是用具体数据论证作者提出的观点或信息,概括性句子重要而数据不重要,只要略读跳过即可,不需要勾画与批注。

  举个例子,2015年北京市考材料5中,“科普工作的推进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80.84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3.42万人,占科普人员总数的12.95%。也就是说,加上兼职人员,全国每万人口中拥有的科普人员仅为13.55人(2009年全国科普兼职人员人均投入工作量为1.46个月)。”出现的大段数据都是说明科普人员不足,是对首句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解释,因此数据略过,只看首句概括句即可。

  类似的例子还有2015年深圳市考A卷的材料12:“2014年,某市财政安排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近6%,力度可谓不大,但由于申请程序严苛又繁杂,只有8%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得到过政府资金扶持,大量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政府资金的‘雪中送炭’。”“只有8%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得到过政府资金扶持”说明得到政府资金扶持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数量少,也就是尾句“大量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政府资金的‘雪中送炭’”的同义表达,我们会发现,跳过数据完全不会影响对文字材料含义的理解。

  二.数据不会直接出现在答案中,需用程度副词进行替换。

  通常来说,数字不会直接出现在阅读理解题的答案当中,而是需要将数据替换成相应的程度副词,即“多、少、长、短、快、慢”等。上条技巧中我们提到的例子,全国每万人口中拥有的科普人员的具体人数不会出现在答案中,而是要概括为“我国科普人员数量少”来表达,同样,2011年4月联考中“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上百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8年”说明的是我国老龄化进程短。具体数据替换为程度副词,会让你的答案更加简明扼要,直接击中采分点。

  三.到底是“多”还是“少”,提示词帮你做判断。

  我们刚刚提到,数据需要用程度副词来替换,那材料给出的数据到底是多还是少,是长还是短,很多时候单纯看数据是很难得出准确判断的,这就需要依靠材料中的文字提示词来佐证判断。“我国只用了18年”,“只”字说明进程短,“全国每万人口中拥有的科普人员仅为13.55人”,“仅为”说明人员少,14年9月联考材料7中,“有资料显示,2007年,F市共征收垃圾处理费3085万元,但收缴率仅为79.1%。”“仅”字依然提示说明收缴率低。

  四.同类数据一起出现,推理一步得出结论。

  当材料中出现两个甚至多个同类数据时,不需要计算,但是需要对数据进行比较,推理得出答案所需的结论。例如, 2015年北京材料1:“另据报道,我国和美国曾同时公布了截止到2007年年底的CSL值,当时美国为25%,我国只有2.25%。”出现了两个CSL值,美国的高而我国的低,比较得出结论:我国CSL(公民科学素质)远低于美国,再进一步推理,则说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