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文章难下笔,难于纸间贯古今”。申论写作,体裁要求议论文,要想在作文上获得高分,则要把握好议论文的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但是在实际当中,很多考生对于文章的“论据”很是头疼,积累不够、论据匮乏,进而导致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单薄。华图教育专家认为,想要化解论据匮乏之苦,方法之一就在于“巧”用材料。
第一巧:“巧”提要素
在申论材料当中,一般会出现很多案例型材料,这些案例为文章写作提供了事实论据。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在运用材料中的案例时不能直接照搬,否则就有了照搬材料的嫌疑。那么该如何应对?此时,可“巧”提案例型材料的五大要素——主体+处境+做法+结果+启发。
【原文】我讲一个关于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治理西湖的事情。当时,西湖内淤泥壅塞、湖草蔓生,使得西湖容量日渐减少,淡水不敷居民饮用。苏东坡决心清理淤泥蔓草,他动用数千劳力,费时四个月得以竣工。
【“巧”提要素】
主体:苏东坡
处境:居民饮水问题
做法:清理淤泥蔓草
结果:竣工,解决居民问题
启发:要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解决群众难题,满足群众意愿。
【语言润色,形成论据】
好政策满足公民意愿。 古有苏轼杭州任职,动员劳工,费时数月清理淤泥蔓草、疏浚河道,解决群众用水难题;今有美国政府为了提高居民参保率,减少参保环节,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好政策。例如,政府已经制定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逐步推行户籍改革。由此可见,好的政策要从群众实际困难出发,要实实在在的解决群众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第二巧:“巧”用排比
当材料中围绕着同一主体或同一话题讲了多个案例时,可通过排比的方式巧用材料,一方面让语言表达更简洁,另一方面也让语言表达更为生动。
【原文】苏东坡是一个任何时候都想有所作为的官,在他的任职上,没有不作为的记录,也没有乱作为的记录。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认真了解百姓疾苦,为百姓办实事。在杭州时,他建议开仓放粮,用各种办法使灾民不至于流离失所,确保灾民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子住。他还经常下乡,带领官员和群众人工捕蝗,修六井,解决百姓吃水困难。他任徐州太守时,徐州的官衙破旧,办公条件很差,可他没有把政府不多的钱用来修建官衙,而是把钱用在民生工程上。他上任三个月时,黄河决口,他带领官员群众日夜奋战,冒着生命危险投入到加固防洪大堤的战斗中,扛沙包,打木桩,整整四个月,没有离开抗洪一线,最终保住了徐州城;他任扬州太守时,恢复了准许私船运营的政策,这是开放搞活、给朝廷增加税收的利国利民的好事;他被贬惠州时,只是一个连生计都很困难的“不得签书公事”的“犯”官,可还在四处集资为百姓修桥筑堤,深受群众赞扬。
【“巧”用排比】
提取苏东坡多个案例,构成排比
【语言润色,形成论据】
为官之道在于“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者必须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为官之道恰恰在于为群众办实事。苏东坡无论是杭州任职,还是被贬惠州,均秉持着“为群众办实事、解疾苦”的宗旨。开仓放粮、修建水井、修桥筑堤、治理西湖......一个个民生小事解决了群众的民生难事。但是,现如今,部分地方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并未把群众放在中心位置,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原本是惠民工程,但没有考虑群众诉求,惠民变“民怨”。由此可见,以民为本才是为官之道。
更多公务员备考关注浙江华图微信公众号(zhejianght),招考信息、考试资料等精彩内容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