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行测题目的不可预测,申论材料则相对来说有迹可循,如何利用备考时积累的时政热点提升自己的理论基础是有效提高自己申论分数的一大关键。很多考生会存在申论材料积累的误区,看的很多而有用的很少,下面华图教育专家为广大考生指点迷津。
一、材料主题——五位一体。
申论考察的主题范畴往往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此外,政治性话题考察较少一些,多考察文化,社会,生态领域较多。如2016年材料国人走出国门产生不文明行为、“不学礼,无以立”等考察社会、文化领域;2017年材料中城市水系建设,水生态+扶贫,水的智慧等考察社会、文化、生态三个领域;2018年材料中城市建设、老子的“有”与“无”等考察政治、社会、文化领域。广大考生在日常积累中也应注意这几个领域的积累,不仅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加快阅读速度,在大作文论证时也能随时应用,充实文章,赢得考官的青睐。
二、材料特点——消极、辩证、非敏感
申论材料并不是没有其自身特色的,其往往呈现出消极性、辩证性和非敏感性。具体来看,消极性体现在会谈论一些问题,由社会所关注或所引发的一些热点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展开,例如2016年国人旅游的不文明现象即体现出了消极性;辩证性体现在材料在叙述争议性话题时,常呈现出正反两方面观点,例如2016年国考副省级真题第二题;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此题呈现正反两方面观点;一方面,网络新技术的确有助于弥补农民工和信息垄断者之间的鸿沟,促进社会公平,平等。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新技术的能力不同扩大了社会两级分化,其引发的马太效应甚至强化了社会结构的屏障作用;非敏感性是申论考试遵循的规律,即申论题材不会是高度敏感性的话题,如涉及政治敏感性话题的相关资料、关于人权、军事、国际关系重要敏感性问题等。因此考生备考时需要有侧重性,如平时多积累文化方面的素材:核心价值观、文化产业、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等。例如2017年国考副省级真题中以水喻道,学习中国传统文化。2018年国考地市级真题中引用我国古代哲人老子的话来谈“有”与“无”。
三、材料出处
1、中国哲学思想。如在2016年国考申论副省级试卷中引用《论语》中的“不学礼,无以立”,2017年国考申论地市级材料中引用老子的《道德经》等。
2、新闻报纸杂志。如2017年国考申论副省级中提到的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的体味到“儒”之“柔”,这篇材料的内容来自于2010年12月9日的齐鲁晚报。
3、国家大政方针。如2013年国考副省级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这些都是这两年党和政府在文化领域强调和着重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