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在准备面试的时候都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回答问题的时候磕磕巴巴,不能流畅地与考官沟通;另一个是虽然能够流畅的答题,但是听起来像是背诵,没有感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因为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缺乏“交流感”。什么是交流感呢?其实就是不能把面试当作回答问题,而应当作与面试官的一种沟通,就像是两个人聊天一样。试想一下,大家在聊天的时候说话还会不会磕磕巴巴、像背演讲稿一样呢?在面试如此紧张的氛围下,我们怎么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交流感”,让回答更富感情色彩呢?华图教育专家在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学会边想边说
很多同学答题喜欢先把要回答的每一句话都提前设计好再回答,但是这样是不现实的。因为在面试的时候,同学们并没有太多的准备时间去进行设计,这就会导致在答题的时候达到一半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即使花大量时间设计好了,也会让答题像是在背诵答案。所以,同学们需要训练自己边想边说的能力,在思考时列出大致骨架,在答题过程中通过思考补全“血肉”。
想要提升训练边想边说的能力,同学们平时要抽时间随意指定一个事物,然后规定自己在不提前准备的情况下围绕这个事物展开描述。根据自己能力的不同,一开始可以只描述两三分钟,然后逐步的增加规定时间;也可以一开始用20秒规划描述的维度,然后逐步要求不再提前准备,同时要兼顾回答的条理性。这个能力对于参加面试的考生来说尤为重要,目前有越来越多在面试时采用无纸笔的形式,对考生的思考能力要求更加严格。
二、活用语气助词
很多同学在答题的时候,喜欢把语气助词当作一种口头禅完全去掉。其实,在答现场模拟类的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灵活使用语气助词,说话更加接地气,少用书面化的词汇,反而可以让大家的回答更富有生活气息,更能体现考生与考官交流的意识。例如,“小张,我能和你谈谈吗?”和“小张啊,我能和你谈谈吗?”这样两种表述方式,虽然表达的含义相同,但是给人的感受却完全不同,更能体现出沟通劝说类题目中所希望考生表现出的沟通能力。比如下面这道题,我们用两种方式来回答它的开头。
【例题1】
小钟是单位刚入职的新同事,他的专业能力很强,但却被领导安排做一些诸如收发文件、复印、接电话之类的工作。他觉得领导不重用他,感到很沮丧。你会如何劝解他?
【华图解析1】
小钟,其实在新人队伍中你的专业能力极强,一直都是大家学习的楷模,也是领导倾向于培养的对象,你应该继续发扬自己的优势,树立阳光心态,不要因此而一蹶不振、情绪沮丧而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华图解析2】
小钟啊,其实呢,在新人队伍中你的专业能力还是很强的嘛,一直都是大家学习的楷模,也是领导重点培养的对象呢!你以后啊,要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一种阳光的心态,千万可不要因为这种事情就一蹶不振,更不能因为情绪影响了工作啊。
三、巧用实例开头
综合分析题很多同学在回答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回答很机械化,这也是答题缺乏交流感的一种体现。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答案听起来像是聊天呢?其实,我们在开始回答问题,分析题目之前,可以先谈一谈题干所提到事情的现状,自己身边的实例,从而拉近与考官的距离。比如,这道题目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进行开头。
【例题2】
现在很多城市开展人才的争夺战,政策上的优惠或者是落户上面的一些方便来吸引人才,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华图解析1】
人才是经济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青年劳动人口越来越稀缺,因此各地纷纷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和争存,也是基于发展的需要,但是引进人才也需把握好度,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使得天才人民共用,发挥最大效能。
【华图解析2】
各位考官,现在的确有很多城市展开了人才争夺战,比如说广州最近就修改了入户政策,研究生入户广州已经不在限制缴纳社保时长,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因为这个政策准备来广州发展了。这些现象我觉得确实是一种利好现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才是经济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青年劳动人口越来越稀缺,因此各地纷纷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和争存,也是基于发展的需要,但是引进人才也需把握好度,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使得天才人民共用,发挥最大效能。
华图教育专家提醒大家如果能够活用技巧,就可以让我们的答题更接地气,更能与考官形成交流,从而拉近距离,引起考官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