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务员报考指导

首页 > 浙江公务员考试 > 报考指导

公务员考试做题的‘否前肯后’

浙江华图 | 2021-01-13 14:54

收藏

  国考判断推理是从前提到结论的过程。在“P→Q”中,我们将P称为前件,把Q称为后件。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好理解的例子来研究下推理规则,即:所有广西人都是中国人,可表示为“广西人→中国人”,其中“广西人”是前件,“中国人”是后件。接下来我们看下以下四种情况下能否推理:

  (1)小明是广西人,那么小明是中国人。“是广西人”是在肯定前件,是广西人那么毫无疑问肯定是中国人,这就意味着,肯定前件必定肯定后件,简单记忆为“肯前肯后”。

  (2)小张不是广西人,这样的话小张可能是中国人,也可能不是中国人。“不是广西人”是在否定前件,因此否定前件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

  (3)小王是中国人,这样小王可能是广西人,也可能不是广西人。“是中国人”是在肯定后件,因此,肯定后件也不能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4)小李不是中国人,那么显然小李不是广西人。“不是中国人”是在否定后件,这就意味着否定后件必定要否定前件。

  综上4种情况,在判定一个推理是否正确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个推理与题干中的推理进行匹配,根据“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否前肯后得不出确定性结论”这一规则进行筛选。

  例题1:有人对“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名言的理解是:“如果不到长城,就不是好汉。”

  假定这种理解为真,则下列哪项判断必然为真?( )

  A .到了长城的人就一定是好汉

  B. 如果是好汉,他一定到过长城

  C. 只有好汉,才到过长城

  D. 不到长城,也会是好汉

  【华图解析】正确选项为B选项。根据题干内容“如果不到长城,就不是好汉。”

  可以得出:¬ 长城 → ¬ 好汉,这是题干的推理,接下来依次看四个选项的推理,首先A选项长城否定前件得不出确定性结论,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因此是正确选项。C选项推理过程为长城→好汉,长城否定前件得不出确定性结论,D选项¬ 长城→好汉,肯前必肯后,题干中的后者为¬ 好汉,而现在D选项则变成了好汉,因此不满足题干推理规则,而符合这一推理的只有B选项。

  例题1:亚里士多德学院的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懂逻辑者不得入内”。这天,来了一群人,他们都是懂逻辑的人。如果牌子上的话得到准确的理解和严格的执行,那么以下诸断定中,只有一项是真的。

  这一真的断定是( )。

  A.他们可能不会被允许进入

  B.他们一定不会被允许进入

  C.他们一定会被允许进入

  D.他们不可能被允许进入

  【华图析】正确选项为A选项。根据题干内容不懂逻辑者不得入内,可以得出:¬ 懂逻辑者→¬入内。而来了一群人,他们都是懂逻辑的人,很显然否定前件,根据推理规则否前得不到确定性结论,因此,只要是确定性结论的都是错误选项。

  “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否前肯后得不出确定性结论”是做翻译推理题的重要规则,考生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理解记忆,也可以通过做题进行熟悉记忆。详情请关注华图师资团队重磅打造的《内部教案》系列图书,更多资源来自华图教育。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