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战公考的过程中,言语题对于考生是一大重难点,一开始大家或许觉得言语嘛,中文谁还看不懂啦,但是做题之后发现好像和想象的不太一样,过程中大家常常遇到的困扰是文字量大阅读时间久,难以把握文段重点,词语意思或区别无法把握等等,所以有时候选择答案是凭感觉,从而导致自己言语正确率难以提升,甚至影响了整个行测的分数,非常可惜。那么,言语题有没有技巧呢?当然是有的!所以今天在这里,华图和大家聊聊言语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小技巧:主体排除法。
什么是主体排除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主体,通常来说主体就是文段的核心话题,而且它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例如一般它是名词,高频词,在主旨句中出现等等,其次,当大家找到它之后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比选项,凡是和我们主体不同也不构成同义替换的话题,就可以排除掉了。通常来说主体排除法可以帮助大家排除两个左右的选项,这样选择的范围就可以适当缩小啦,正确率也会适当提高。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大家想想如果你和朋友说A,如果其他人说C,你们是不是就不在一个频道里呀,所以选项中和你话题主体的不一致的就可以排除啦!
【例题】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最优规模”,它取决于城市规模正反两个效应的相互对比。正面效用主要是城市的集聚效用,负面效用则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昂、基础设施不足等。经济集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使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价格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均会有所上升。此外,城市的拥挤、污染等问题都会抵消城市扩张带来的好处。最终,只有当一个城市所带来的正效应超过其生产或生活成本时,企业和居民才会留在这个城市。相应地,城市的最优规模就是最大化劳动生产率的规模。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 为何城市应该保持动态平衡
B. 什么是城市的最优规模
C. 城市发展受资源环境的限制
D. 要防止城市过分集中的情况
【答案】B。华图解析:本题考查主旨概括。所以分析文段找到主旨句。文段先提出“最优规模”这一概念,并说明它取决于正反两个效应。接着对正面效应和反向效应分别进行阐释,最后提出结论“城市的最忧规模”指的是什么。文段是“总-分-总”结构,开头说明最优规模由什么来决定,最后说明最优规模是什么。因此,文段的主旨句为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并且在这两句话中,话题主体都是最有规模,所以选项中必然包含“最优规模”。因此,选择B选项。
A项:“保持动态平衡”在主旨句中并没有出现,文段整体也没有论述两者需要平衡的话题,因此话题主体不一致排除。
B项:选项中包含文段主体词,并且“什么是”对应文段解释说明部分。因此,选择B选项。
C项:不包含文段主体词,并且“受环境资源”对应文段负面效应部分,而且环境是负面效应中并列结构引导的一部分而已,属于片面选项,排除。
D项:不包含文段主体词,且“城市过分集中”在文段中并未提及,属于过分推导选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