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始浙江省考的笔试了,浙江省考笔试共分为申论和行测两个科目(考试类别为优秀村干部类为行测和综合应用能力),申论、行测考试满分均为100分,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21年12月12日,公安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2021年12月11日。目前202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结束,明日开始进入缴费阶段。考生们可以保存下方图片扫描二维码,进入缴费入口。
*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022年浙江省考笔试就要开始啦!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还有多少仍待解决的问题呢?今天图图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行测、申论相关的知识,同学们多看多学,考试时遇见不会慌。
[一、今日分享]
在行测考试中 , 主旨 概括 题 的 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这类型题目我们主要用 关联词 以 及行文脉络分析两种方法。掌握这两种方法和技巧对于解决这类题目很有帮助,然而这类题目中存在某些干扰比较大的选项,考生往往思绪摇摆不定,这类选项就是过度推断。特别是考生会在一些提出对策的选项上纠结,甚至有部分考生盲目相信对策即正确的说法,其实这些选项都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想。如何避免过度推断,轻松拿分,是我们将要探寻的方法。
对于主旨观点类的这类题目,根据题目特点可将其分为显性主旨和隐性主旨两类,那什么是显性和隐性主旨呢? 显性主旨是指从题干中有明显的作者观点倾向的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较为容易,所以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隐性主旨的题目。隐性主旨一般“话中有话”,题干中没有明显的表示作者意图的句子,所以需要推测作者意图以此来选择选项。在显性主旨题目当中,题干如果给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就没有后文了,但是选项中出现我们要采取什么措施补救等等,明显的过度推断文意了。因为这些具体措施在前文是找不到依据的。我们只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关注这个问题、提高意识等层面就是作者想要强调的重点了。但在隐性主旨当中,提出措施解决问题是不算过度推断文意的。对于隐性主旨的题目一般行文脉络可分为提出问题+分析危害、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重要性+分析缺陷等,那么不管是哪类,题干中既然出现了问题,且有危害,以及原因,那么作者的意图其实是想让我们去解决问题,同样提到某个事物很重要,但是存在缺陷也是如此,作者的意图是想弥补好这个缺陷,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其重要性,所以当选项中出现能 够 解决问题的对策时就不算过度推断。
当然不管是哪类,分析清楚材料,理清行文脉络,找准重点才是做题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就以一道典型例题来一起分析。
【例】空气、水、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必需条件,然而相对于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公众对土壤污染并不够重视,防治意识要弱很多,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雾霾来了我们能看到,河水变臭我们能闻到,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吃的大米、蔬菜是什么样的土里种出来的,含有什么不该有的元素。更可怕的是,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便很难恢复,如果今年这片地里种出的庄稼有毒,明年也必定带毒,若想恢复如初,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漫长的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土壤污染与其他生态污染有哪些不同
B、公众应重视土壤污染并提高防治意识
C、土壤污染危害的发现为何具有滞后性
D、土壤污染治理应该立即投入大量时间和财力恢复土壤
【答案】B
【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空气、水、土地是人类生存三大必需条件,接着提出存在的问题:公众对土壤污染并不够重视,防治意识要弱很多,而后又强调,土壤一旦污染,后果严重,难以恢复。所以其主旨想体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不让危害发生。这里要重点关注一下B项和D项。B项中,应重视土壤污染并提高防治意识,为针对文段问题提出的对策,正确。故答案选择B 。 而D项当中说到要具体怎么去做,文段当中并没有具体说明,只是说因缺乏防治意识而忽略了 背后的问题,我们针对这个原因加强意识即可,具体怎么做这便是过度推断了。
所以对于主旨 概括 题,要避免过度推断误区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楚文段强调对象及行文脉络,根据核心重点总结出主旨,增强阅读敏感能力,但是想能轻松做到以上几点,需要广大考生朋友加大做题量,同时要适时总结,学会分析和梳理行文脉络,希望各位考生能轻松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二、2022公务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练习]
[资料一]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转》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以下关于“鹖冠”和“进贤冠”的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鹖冠”因其两侧插着鹖鸟尾羽装饰而得名
B、“鹖冠”最早出现在汉代古墓出土的文物中
C、“进贤冠”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D、“进贤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活动
答案:A
题目解析:
A根据文段①“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B根据文段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可知,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鹖冠”,选项表述有误。
C根据文段②“头戴‘进贤冠’...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可知,“进贤冠”是一直沿用到北朝,并不是产生于魏晋南北朝,选项表述有误。
D根据文段②“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可知,“进贤冠”可用于上朝奏事,并不是专门用于重大祭祀活动,文段也没有阐述用于重大祭祀活动,选项表述有误,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
原文出自:《冠冕何以堂皇》
2022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即将开始!如各位考生有任何问题,可在联系浙江华图官方热线或在浙江华图公众号下留言问题,浙江华图会竭力为您提供公考相关服务,也请持续关注浙江华图官网,浙江华图会及时更新公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