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招考信息

首页 > 浙江公务员考试 > 招考信息

长三角公务员考录一体化平台网站_浙江2022省考笔试行测总分

浙江华图 | 2021-11-16 17:38

收藏

  【图书课程】【直播网课】【联系我们

*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始浙江省考的笔试了,浙江省考笔试共分为申论和行测两个科目(考试类别为优秀村干部类为行测和综合应用能力),申论、行测考试满分均为100分,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21年12月12日,公安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2021年12月11日。目前202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结束,明日开始进入缴费阶段。考生们可以保存下方图片扫描二维码,进入缴费入口。

*

  距离2022浙江省考只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图图怎么会缺席你们的冲刺阶段呢?近日的热点素材奉上!行测小技巧奉上!祝你们都顺顺利利上岸呀~

  [一、今日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有重要意义。

  前不久,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至此,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台,我国职称系列改革任务总体完成。随着评价机制日趋完善、评价标准更加科学,这一涉及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切身利益的职称制度改革正在推动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动力。

  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这次职称制度改革,健全了制度体系,完善了评价标准,创新了评价机制,让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到改革红利。

  今天,职业形态已经大大丰富,职业评价体系也已经多元化,但职称依然是衡量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这次职称制度改革,将所有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新增高级职称200万人,增设工程、经济、会计等11个系列的正高职称,惠及近3000万专业技术人员,将有效增加我国高层次人才供给。同时,改革还将发展态势好、从业规模大的新兴职业纳入职称评价范围,在相应职称系列中新增艺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运动防护师、快递工程等13个评审专业,各地增设特色评审专业113个。这些举措,扩大了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了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职称职称,关键是要“与职相称”。纵观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将师德表现作为首要条件,不以SCI、S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到对医护人员加强医德医风和从业行为评价,淡化论文要求;再到对研究人员强调论文质量,探索实行代表作制度……改革明确以品德、能力、业绩为评价导向,更加注重业绩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避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标尺。相关举措,将令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也将让更多人才避免在专业外耗费精力,让人才专注本专业。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40多年前,人民日报头版以醒目方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提升陈景润为研究员”的消息,激励许多人向着科学高峰攀登,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奋进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5日 05 版)

  文章来源: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1015/c40531-32254223.html

  文章原标题:发挥人才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人民时评)

  [二、2022公务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练习]

  [资料一]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转》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

  。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一位置?

  由此可见,一种服饰的出现与流行有各种各样的缘由,但是纵观中国服饰史,就会发现这些缘由中最重要的还是政治因素。通过“冠”的形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A、①和②中间

  B、②和③中间

  C、③和④中间

  D、④和⑤中间

  答案:B

  题目解析:

  题干中文段通过“由此可见”总结前文,并通过“但”转折衔接下文话题。文段总结前文表示一种服饰出现与流行会有多种缘由,接着转折表示缘由中最重要的还算政治因素,并引出“‘冠’的形制”的话题内容,表示根据“冠”的形制可以更好的理解政治因素。即这个文段的前文应该描述服饰出现和流行的具体缘由,下文应该对应“‘冠’的形制”的具体内容。

  ①主要描述武官的“鹖冠”命名的由来及相应寓意;②主要描写文官的“进贤冠”代表的含义和具体装饰;③介绍“冠”中最重要的冕,并对冕冠的形制具体内容进行描述;④表示冠冕形制中区分身份的复杂性;⑤表示“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主要是因为礼制。分析几个文段,③是介绍冕冠的形制具体内容,所以题干文段要放在③前面,排除CD。①②均是关于服饰内容的描写,所以题干文段应该放在②后面,即题干文段放在②和③中间,对应B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B。

  原文出自:《冠冕何以堂皇》

  2022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即将开始!如各位考生有任何问题,可在联系浙江华图官方热线或在浙江华图公众号下留言问题,浙江华图会竭力为您提供公考相关服务,也请持续关注浙江华图官网,浙江华图会及时更新公考信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