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招考信息

首页 > 浙江公务员考试 > 招考信息

长三角公务员考录一体化平台网站_浙江省2022公务员考试笔面分数占比如何

浙江华图 | 2021-11-16 17:38

收藏

  【图书课程】【直播网课】【联系我们

*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始浙江省考的笔试了,浙江省考笔试共分为申论和行测两个科目(考试类别为优秀村干部类为行测和综合应用能力),申论、行测考试满分均为100分,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21年12月12日,公安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2021年12月11日。目前202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结束,明日开始进入缴费阶段。考生们可以保存下方图片扫描二维码,进入缴费入口。

*

  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022年浙江省考笔试就要开始啦!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还有多少仍待解决的问题呢?今天图图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行测、申论相关的知识,同学们多看多学,考试时遇见不会慌。

  [一、今日分享]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向社会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理应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老年群体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为他们提供周到的阅读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责任和义务。我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在服务老年群体方面,公共图书馆具有多方面优势。比如,公共图书馆对服务对象的年龄、身体条件等没有太多限制,免费服务也让很多老年读者免除了经济方面的顾虑。公共图书馆还因其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别属性,必须时刻保持安全、卫生、整洁、有序的馆内环境,这对老年群体来说尤为重要。如今,公共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建立应急机制,当老年读者在馆内出现身体不适时,及时、高效做出反应、给予帮助,最大程度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安全。南京图书馆安排专门经费,为所有进馆老年读者购买意外伤害险,让广大老年读者安全阅读、安全在馆,多年来受到好评。类似服务创新正在各地公共图书馆不断涌现。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充实基层养老服务体系,不仅综合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能起到良好效果。

  如今,越来越多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更多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推进高质量养老服务,公共图书馆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具有延缓衰老的健脑作用,而公共图书馆海量、多元的文化资源,能够为各类老年群体的阅读浏览需要提供有效服务。对于爱好研究的老年读者而言,公共图书馆更是提供了难得的文献池。如今,各地公共图书馆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创意迭出。南京图书馆较早推出“陶风采”读者荐购书业务,读者可以直接从合作书店将需要的书带回家阅读使用,最后将书直接还到馆里即可,实现不求为读者所有、但求为读者所用的服务宗旨。对于包括老年读者在内的广大读者而言,这无疑是务实高效的暖心之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公共图书馆为了让老年群体共享时代红利,推出有针对性的适老化服务。比如,不少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施行网上预约服务的同时,专门为老年群体保留了电话预约渠道和线下预约窗口;有的公共图书馆允许老年人账户与其子女账户绑定,子女可以帮助老人进行各种线上操作。南京图书馆还专门组织了多期面向老年读者群的网络使用公益培训,老年读者或其子女点击微信公众号上的远程借阅,就能让图书免费邮寄到家,满足居家阅读需求。

  面向未来,如何更好发挥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助力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继续探索。随着各项养老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一定能够汇聚更广泛的基层资源和力量,促进老年人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作者为南京图书馆馆长)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1日 05 版)

  文章来源: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1111/c1003-32279042.html

  文章原标题:公共图书馆适老化服务大有可为(新论)

  [二、2022公务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练习]

  [资料二]

  近日,特拉维夫大学宣布该学校实验室3D打印出了一颗“心脏”,该心脏不仅具有外形,还有细胞、血管和其他支撑结构,甚至可以像心脏一样收缩,但长度只有2.5厘米。该实验团队负责人说:“与过去相比,这项研究成果的突破点在于,这不仅是一个外观打印的心脏,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患者自己的细胞和生物材料3D打印出的三维血管化的工程心脏,也就是具有血管组织的三维人造心脏。”而在此之前,科学家只成功打印出没有血管的简单组织。

  负责人补充道:“打印心脏的原料是从病人身上提取而来。我们从网膜组织中提取细胞,对其进行编辑,使之成为干细胞,再将其转化为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另外,提取非细胞组织,转变为一种‘个人特有的凝胶’来充当打印‘墨水’,这些由糖和蛋白质构成的材料能够用于3D打印复杂的组织模型。随后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在支架中填充细胞,以此让细胞得以更好地再生。”他说,该实验室使用的“打印原料”和“黏合胶水”来源于患者自身,对于成功构建组织和器官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由此打印出的心脏移植进本人身体后不会产生排异反应。而目前心脏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与排异反应有关。

  如此看来,若特拉维夫大学的技术手段能在未来的人体试验阶段被证明有效,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排异问题,那确实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心脏体积大、细胞种类繁多,全体心肌细胞需要几乎同时收缩,才具有功能。心脏的跳动是因为心肌细胞都被紧密地连在一起,细胞产生的电信号使大批心肌细胞共同收缩。而且为使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协同收缩,心脏本身还有一套特殊的传导系统。虽然在体外生产几千万个心肌细胞并不困难,但是即便心脏被3D打印出来了,能不能跳是一回事,到底怎么跳则是另一回事。以临床病症为例,心室纤颤就是因为心肌细胞不能同步跳动。一旦跳动不同步,心脏就会瞬间失去泵血功能,导致病人死亡。

  特拉维夫大学此次打印出的心脏,还未能使大批细胞同步跳动并产生足够的力量。该负责人对此次实验的一些遗憾也并不讳言,“受限于我们3D打印机精度的问题,目前还不能打印出心脏上的所有血管,而且该心脏也不具有泵血功能”。3D打印出的这颗心脏,距离应用于动物实验,也长路漫漫。

  那么,为何特拉维夫大学团队打印出的心脏不能整齐地跳动?3D打印一个心脏到底难在哪里?答案与地球重力有关。“3D打印的黏附力不足以支撑心脏或肾脏这种大器官,地球重力会造成细胞间的撕裂”,哈佛大学一位研究员说,“生物3D打印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生物材料和重力对3D打印细胞的影响”。

  生物3D打印小型器官模型是可行的,一旦打印真实尺寸的器官模型,由于细胞间的支撑力和黏合力有限,可能出现两个后果:一是下层细胞因受到上层细胞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垮塌;一是即便没有垮塌,在转移过程中,上层细胞也会因无法承受下层细胞的重量而产生撕裂。

  总而言之,由于重力的存在,3D打印心脏的细胞间缺乏紧密联系,这会影响心脏的跳动,该心脏也就无法具有正常的泵血功能。但是,即便重力问题解决了,心脏可以整齐跳动了,3D打印心脏仍有难题未能克服——只有血液源源不断供给,打印的器官或组织才能长时间存活。如何建立血管网络,还没有明确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脏本身需要全身血液的10%左右来供养,一旦离开血液,所有器官都只能在4℃低温的状态下“熬着”,如果打印细胞需要37℃体温,几乎没有时间完成打印,因为先打上的细胞在打印还没完成时就会因缺氧而死去。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下列哪项不属于3D打印心脏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A、心肌细胞的共同收缩

  B、打印器官的长期存活

  C、支架填充细胞的获取

  D、正常泵血功能的实现

  答案:C

  题目解析:

  A根据第四段“全体心肌细胞需要几乎同时收缩,才具有功能。心脏的跳动是...但是即便心脏被3D打印出来了,能不能跳是一回事,到底怎么跳则是另一回事...一旦跳动不同步,心脏就会瞬间失去泵血功能,导致病人死亡”和第五段“此次打印出的心脏,还未能使大批细胞同步跳动并产生足够的力量”可知,心肌细胞的共同收缩属于3D打印心脏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B根据最后一段“只有血液源源不断供给,打印的器官或组织才能长时间存活。如何建立血管网络,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可知,打印器官的长期存活属于3D打印心脏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C根据第二段“提取非细胞组织...在支架中填充细胞,以此让细胞得以更好地再生”可知,“支架填充细胞的获取”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不属于未来3D打印心脏需解决的问题。

  D根据最后一段“由于重力的存在...该心脏也就无法具有正常的泵血功能。但是,即便重力问题解决了...只有血液源源不断供给,打印的器官或组织才能长时间存活。如何建立血管网络,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可知,正常泵血功能的实现属于3D打印心脏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题为选非题,故答案为C。

  原文出自:《3D打印一颗心脏,到底有多难?》

  2022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即将开始!如各位考生有任何问题,可在联系浙江华图官方热线或在浙江华图公众号下留言问题,浙江华图会竭力为您提供公考相关服务,也请持续关注浙江华图官网,浙江华图会及时更新公考信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