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招考信息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招考信息

国家公务员_国考2022年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截止日期

浙江华图 | 2021-11-24 11:20

收藏

  【图书课程】【直播网课】【联系我们

*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1年10月14日发布,国考准考证打印时间为2021年11月22日0:00至11月28日12:00,笔试时间为2021年11月27日-11月28日。国考准考证打印入口今日已开启,同学们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浙江考区准考证打印入口打印自己的准考证。

*

  

 

  距离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只剩不到一周的时间了,准考证已经开始打印,已经拿到准考证的同学们是不是很紧张呢?最后的这一周不要放松,来和图图一起再看下这些知识点吧~

  >>>今日分享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而说到语法结构,就不得不说主、谓、宾、定、状、补,搭配不当就是指这六种成分经过搭配之后不符合语法结构规律,或者不符合常规逻辑。

  当然,在讲述搭配不当之前,有必要复习一下初高中语文中所学的语法,换句话说,就是让大家知道主、谓、宾、定、状、补究竟是什么。

  主语 :主语表示句子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

  谓语 :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行为。

  宾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定语 :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前面。

  状语 :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叫做状语。

  补语 :补充说明宾语或主语,用形容词,名词,动词不定式充当。

  在对句子成分有了基本认识后,大家可以试着划分一下下面这个句子的成分:

  由于匆忙,老师讲简单的题讲得非常快。

  主语:老师

  谓语:讲

  宾语:题

  定语:简单的

  状语:由于匆忙

  补语:非常快

  相信经过对句子成分的了解,大家已经可以对简单句子的成分进行划分了,那么接下来就开始讲述今天的重点内容——常见的不当搭配。

  主谓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多是因为陈述对象不明确或暗中更换主语或谓语导致。

  例:今年,家乡的水稻生产,由于采用了科学方法,普遍长势良好。(“生产”与“长势良好”搭配不当)

  我县的粮食总生产量,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 主语“粮食总产量”与谓语“发展”搭配不当。 )

  动宾搭配不当

  动宾搭配不当一般会涉及动词及物不及物,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不符合日常的使用逻辑。

  例:你存在着很多缺点需要你努力。(“缺点”和“努力”搭配不当,应把“努力”改为“改正”)

  经济的发展需要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负担。(“缓解”与“负担”搭配不当,应该是“缓解压力”或“减轻负担”)

  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饰词包含了定、状、补,这一类搭配多涉及一些常用搭配形式。

  例:小明同学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经验。(“经验”不能说是“渊博的”)

  听完英雄的事迹后,同学们激烈地鼓掌。(“激烈地鼓掌”犯了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的语病,应改为“热烈地鼓掌”)

  我虽然比您年轻得很,却明白感情用事的严重危害性。(“比您年轻”与“很”不能搭配,应改为“我虽然比您年轻得多……”)

  总之,病句辨析题还是需要大家多去做题,多去总结,培养做题的感觉。付出才会有回报,相信大家 会成功上岸。

  >>>2022公务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练习

  [资料一]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转》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

  。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冠冕的演变史

  B、“冠冕”何以“堂皇”

  C、古人是如何戴冠的

  D、服饰制度与治国之道

  答案:B

  题目解析:

  文段①主要描述武官的“鹖冠”命名的由来及相应寓意;文段②主要描写文官的“进贤冠”代表的含义和具体装饰;文段③介绍“冠”中最重要的冕,并对冕冠的形制具体内容进行描述;文段④表示冠冕形制中区分身份的复杂性;文段⑤表示“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主要是因为礼制,强调“礼之始”的冠的意义并具体指出“冠与礼”的对应内容;文段⑥指出冠不能乱戴,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并且尾句通过指代词“这”总结前文,强调“冠冕”确实要“堂皇”。所以文段主要通过文武官的戴冠、冕冠形制等政治因素强调戴冠所代表的意义,以及礼制中冠所代表的含义,概括全文就是根据戴冠所具有的象征含义和起到的作用,“戴冠”会让人“堂皇”,冠冕也要堂皇。观察选项,B选项作为标题最合适。

  A冠冕的“演变史”在文段中没有阐述,排除。

  C“如何戴冠”表述不正确,主要强调通过戴冠的人、戴冠的意义等强调为何戴冠,排除。

  D文段最后提及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重要作用,这是解释冠冕为何要堂皇的原因之一,不是文段主要内容,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

  原文出自:《冠冕何以堂皇》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即将开始!准考证打印入口已开放!如各位考生有任何问题,可在联系浙江华图官方热线或在浙江华图公众号下留言问题,浙江华图会竭力为您提供公考相关服务,也请持续关注浙江华图官网,浙江华图会及时更新公考信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