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招考信息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招考信息

国家公务员考试_国考准考证打印报名入口

浙江华图 | 2021-11-24 11:56

收藏

  【图书课程】【直播网课】【联系我们

*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已于2021年10月14日发布,国考准考证打印时间为2021年11月22日0:00至11月28日12:00,笔试时间为2021年11月27日-11月28日。国考准考证打印入口今日已开启,同学们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浙江考区准考证打印入口打印自己的准考证。

*

  

 

  这周日(11月28日),就是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笔试了!同学们都复习得怎么样了?许多同学都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行测的练习上,但是同学们要记得申论也是需要大家不断积累,才能在考场上“下笔如有神”的!在最后的一周里,图图给你整理了一些申论素材,一起来看看吧~

  >>>今日分享

  北京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12345热线全天候响应,让群众好办事、办成事;上海探索城市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努力实现从“感知一栋楼”向“联接一条街、智能一个区、温暖一座城”的目标推进;深圳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老旧城区改造、农贸市场管理等工程,提升人居环境……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超大城市的治理之道,以绣花功夫实现大城善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超大城市,即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个城市。超大城市的现代治理,涉及经济运行、生态环境、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无所不包。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治理又是具体细微的。小到一个井盖、一块绿地,大到一条街道、一个社区,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如何在宏观维度让超大城市运转更加良好有序,同时在微观层面不断提升人们的居住感受,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从各地实践看,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必须下足绣花功夫,用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以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为例,群众办事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办成,怎样更便捷。12345整合了54条热线,北京各区、各部门、343个街道(乡镇)、市属44家国有企业全部纳入接诉即办体系。群众反馈,“12345真管用,办事不出门!”12345看着是个号码,实际是个系统:一个小组抓统筹,一条热线听诉求,一张派单管到底,一份卷子压责任,一套机制促提升。为了固化经验,《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已通过并实施,使这一改革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探索大城善治之道,需要以精细化治理焕发城市之美,以人性化尺度呈现城市的温度,以共商共建共享凝聚治理合力。比如,为了让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上海“一网通办”实现了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持续推动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以孩子出生事项办理为例,环节从22个缩成2个,办理时长从近百天减至不超过20天,从跑多次变成最多一次甚至零次,体现了城市治理中的人文关怀。为了“高效处置一件事”,“一网统管”接入50多个部门的198个系统、1000多个应用,推动“协调”变成“协同”。同时,利用遍布全城的泛感知设备和千万级的城市治理“神经元”,上海能为城市实时“体检”。进入冬季,往年曾是结冰点的几座桥上,安装了路面结冰传感器,只要路面温度降到2摄氏度,应急人员和工程车辆就会接到报警,马上采取防滑措施。这些治理举措,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

  回答好大城善治的时代课题,离不开把握超大城市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这需要观念的升级、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技术的支撑、群众的参与,从而确保城市自然生长和有机更新始终处于有序适度、生机勃勃的状态,进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9日 05 版)

  文章来源:http://cpc.people.com.cn/n1/2021/1119/c64387-32286332.html

  文章原标题:以绣花功夫实现大城善治(人民时评)

  >>>2022公务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练习

  [资料二]

  近日,特拉维夫大学宣布该学校实验室3D打印出了一颗“心脏”,该心脏不仅具有外形,还有细胞、血管和其他支撑结构,甚至可以像心脏一样收缩,但长度只有2.5厘米。该实验团队负责人说:“与过去相比,这项研究成果的突破点在于,这不仅是一个外观打印的心脏,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患者自己的细胞和生物材料3D打印出的三维血管化的工程心脏,也就是具有血管组织的三维人造心脏。”而在此之前,科学家只成功打印出没有血管的简单组织。

  负责人补充道:“打印心脏的原料是从病人身上提取而来。我们从网膜组织中提取细胞,对其进行编辑,使之成为干细胞,再将其转化为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另外,提取非细胞组织,转变为一种‘个人特有的凝胶’来充当打印‘墨水’,这些由糖和蛋白质构成的材料能够用于3D打印复杂的组织模型。随后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在支架中填充细胞,以此让细胞得以更好地再生。”他说,该实验室使用的“打印原料”和“黏合胶水”来源于患者自身,对于成功构建组织和器官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由此打印出的心脏移植进本人身体后不会产生排异反应。而目前心脏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与排异反应有关。

  如此看来,若特拉维夫大学的技术手段能在未来的人体试验阶段被证明有效,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排异问题,那确实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心脏体积大、细胞种类繁多,全体心肌细胞需要几乎同时收缩,才具有功能。心脏的跳动是因为心肌细胞都被紧密地连在一起,细胞产生的电信号使大批心肌细胞共同收缩。而且为使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协同收缩,心脏本身还有一套特殊的传导系统。虽然在体外生产几千万个心肌细胞并不困难,但是即便心脏被3D打印出来了,能不能跳是一回事,到底怎么跳则是另一回事。以临床病症为例,心室纤颤就是因为心肌细胞不能同步跳动。一旦跳动不同步,心脏就会瞬间失去泵血功能,导致病人死亡。

  特拉维夫大学此次打印出的心脏,还未能使大批细胞同步跳动并产生足够的力量。该负责人对此次实验的一些遗憾也并不讳言,“受限于我们3D打印机精度的问题,目前还不能打印出心脏上的所有血管,而且该心脏也不具有泵血功能”。3D打印出的这颗心脏,距离应用于动物实验,也长路漫漫。

  那么,为何特拉维夫大学团队打印出的心脏不能整齐地跳动?3D打印一个心脏到底难在哪里?答案与地球重力有关。“3D打印的黏附力不足以支撑心脏或肾脏这种大器官,地球重力会造成细胞间的撕裂”,哈佛大学一位研究员说,“生物3D打印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生物材料和重力对3D打印细胞的影响”。

  生物3D打印小型器官模型是可行的,一旦打印真实尺寸的器官模型,由于细胞间的支撑力和黏合力有限,可能出现两个后果:一是下层细胞因受到上层细胞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垮塌;一是即便没有垮塌,在转移过程中,上层细胞也会因无法承受下层细胞的重量而产生撕裂。

  总而言之,由于重力的存在,3D打印心脏的细胞间缺乏紧密联系,这会影响心脏的跳动,该心脏也就无法具有正常的泵血功能。但是,即便重力问题解决了,心脏可以整齐跳动了,3D打印心脏仍有难题未能克服——只有血液源源不断供给,打印的器官或组织才能长时间存活。如何建立血管网络,还没有明确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脏本身需要全身血液的10%左右来供养,一旦离开血液,所有器官都只能在4℃低温的状态下“熬着”,如果打印细胞需要37℃体温,几乎没有时间完成打印,因为先打上的细胞在打印还没完成时就会因缺氧而死去。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文中提到的生物3D打印技术如果最终成熟,能为患有下列哪种疾病的病人带来福音?

  A、尿毒症

  B、白化病

  C、登革热

  D、红绿色盲

  答案:A

  题目解析:

  为疾病带来福音说明是可以解决治疗疾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要总结生物3D打印技术如果最终成熟所能起到的作用。根据第二段“这意味着由此打印出的心脏移植进本人身体后不会产生排异反应。而目前心脏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与排异反应有关。”、第三段“能在未来的人体试验阶段被证明有效,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排异问题”和第六段“3D打印的黏附力不足以支撑心脏或肾脏这种大器官,地球重力会造成细胞间的撕裂”可知,生物3D打印技术如果最终成熟,可以3D打印器官,并解决心脏或肾脏移植后的排异问题。

  A尿毒症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尿毒症治疗需进行肾移植手术,而生物3D打印技术成熟可以打印肾脏并解决移植后的排异问题,所以属于技术成熟后为尿毒症患者带来的福音。

  B白化病是由于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减退引起的一种皮肤及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或合成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治疗白化病不涉及移植器官,排除。

  C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不涉及移植器官,排除。

  D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涉及移植器官,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

  原文出自:《3D打印一颗心脏,到底有多难?》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即将开始!准考证打印入口已开放!如各位考生有任何问题,可在联系浙江华图官方热线或在浙江华图公众号下留言问题,浙江华图会竭力为您提供公考相关服务,也请持续关注浙江华图官网,浙江华图会及时更新公考信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