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招考信息

首页 > 浙江公务员考试 > 招考信息

浙江人事考试网_浙江省2022年省考录用纪律宣传片

浙江华图 | 2021-11-24 14:10

收藏

  【图书课程】【直播网课】【联系我们

*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始浙江省考的笔试了,浙江省考笔试共分为申论和行测两个科目(考试类别为优秀村干部类为行测和综合应用能力),申论、行测考试满分均为100分,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21年12月12日,公安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2021年12月11日。目前202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缴费阶段已经结束,本次浙江省考的缴费人数将于近日发布,考生可以关注浙江公务员考试录用网,也可以关注浙江华图查询,浙江华图将会为广大考生及时更新省考各相关讯息。在此之前,考生们可以点击下方图片,观看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录用纪律宣传片。

*

  

 

  距离2022浙江省考笔试只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同学们都复习地如何了?知识有没有掌握牢靠?素材有没有一直在积累?图图这里给大家准备了许多行测小知识,也整理出了一些申论热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今日分享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沉迷网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据媒体报道,随着智能终端 适 老化改造的深入进行,互联网的门槛在老人面前变低了。更多老人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不少年轻人开始为自己的网 瘾父母 担忧犯愁。数据显示,我国 60岁及以上群体的网络普及率为38.6%。其中,有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个小时。

  【题目预测】

  从开始的“数字鸿沟”到现在的“网瘾老人”,这其中的变化让人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担忧。面对“网瘾老人”的出现,你有什么看法?

  “网瘾老人” 是适老化改革的产物,网络确实能够 帮助 老年人打发休闲时光,发现生活的乐趣并且及时 接受外界信息,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提升老人的 社会参与感,消除孤独感,但“网瘾老人” 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审慎对待。

  首先, 就老年人自身而言,本身 的各项生理机能已经处于衰退的状态,长期沉迷网络, 会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巨大的压力,加上运动量减少和作息的紊乱,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其次,就是 容易影响家庭关系的发展 ,老年人对网络上的内容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加之其过度依赖手机,容易被各种伪科学迷惑,从而拒绝接受家人的劝说,引发家庭矛盾的产生。

  之所以会出现“网瘾老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 受到年龄段特点的影响, 老人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并且依然存在社交需求, 加之大多数子女在为工作家庭忙碌奔波的同时,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使得父母被迫成为“空巢老人”,从而孤独感倍增, 老人身边缺乏其他替代性的方式或社交资源,依赖网络就变成了他们唯一与世界建立起联系的途径;第二 、网络充满着许多新奇和新鲜的消息,利用手机上网这样一项容易学、 易获取、低成本、零门槛的娱乐方式, 与老人而言是最为简便的获取乐趣的途径,因此成为了老人的第一选择。

  因此,从家庭层面来看,子女应该加强对老人的陪伴,帮助老人建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 纾解老人 的孤独感,同时也可以对老人的手机进行合理设置, 引导老人合理“触网”, 避免老人过度沉迷网络;从社会层面来看, 应该打造更加适合老年人的网络环境,避免强娱乐、轻内容的网络导向,加强系统性保护,防止老人遭遇诈骗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此外, 社会也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娱乐设施及场地,增加老人放下手机的动力。

  >>>2022公务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练习

  [资料一]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转》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符合古代礼制的是:

  A、庶人阶段的男子在二十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冠礼

  B、贵族男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戴之冠为“缁布冠”

  C、诸侯国君不必像大臣一样严格遵守服饰礼制

  D、天子在祭祀时必须戴着有二十四串垂旒的冕冠

  答案:B

  题目解析:

  A根据文段⑤“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可知,“庶人阶段的男子”表述有误。

  B根据文段⑤“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冠礼极其复杂...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可知,“缁布冠”对应的平日起居、日常生活,选项表述正确。

  C根据文段⑥“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可知,国君也要遵守服饰礼制,选项表述有误。

  D根据文段③“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和文段④“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可知,天子也就是帝王佩戴的是十二旒,选项表述有误。

  故本题答案为B。

  原文出自:《冠冕何以堂皇》

  2022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缴费已经结束,准考证打印即将开始!如各位考生有任何问题,可在联系浙江华图官方热线或在浙江华图公众号下留言问题,浙江华图会竭力为您提供公考相关服务,也请持续关注浙江华图官网,浙江华图会及时更新公考信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