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招考信息

首页 > 浙江公务员考试 > 招考信息

浙江公务员考试_打印入口_2022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什么时候开放

浙江华图 | 2021-12-03 17:18

收藏

  【图书课程】【直播网课】【联系我们

*

  202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开放时间为12月7日9时至12月12日17时,广大考生记得认真备考,及时打印准考证,切勿忘记!报名缴费人数已经公布,今年省考最终缴费人数为265702人!广大考生可以扫描图中二维码,查看各岗位详细数据。

*

  距离2022年浙江省考笔试仅剩11天!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还有多少仍待解决的问题呢?今天图图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行测、申论相关的知识,同学们多看多学,考试时遇见不会慌。

  >>>申论热点

  一.热点概况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庆祝这一节日,在当天的各类晚会中,各个卫视争奇斗艳,尤其是河南卫视的《“共时赏月”中秋奇妙游》更是脱颖而出,受到一致好评。这台晚会区别于以前的“潮流,时尚,明星,韩流”等元素,更加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唐宫夜宴》到“水下洛神舞”《祈》,再到《七夕奇妙游》的《龙门金刚》,将中国传统文化节目做成“爆款”,重新刷新了国人对于文化舞台的认知。

  二.各方评论

  @河南日报:“中秋晚会精彩纷呈,让人流连忘返,观看精彩节目的同时,我也深感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责任重大。”要进一步挖掘和培养文艺人才,以文艺助推脱贫攻坚、助力文化振兴。

  @网友评论: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眼光也更加挑剔,不在过分追求潮流,反而更加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形式,从这也可以看出大家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讲话: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三.深度解析

  提升文化自信的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信的意义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   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方向。

  从我国要实现由富变强的历史性飞跃看,文化自信是实现这一新飞跃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民族的文化认同。

  坚定文化自信,根本要坚持文化的科学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关键要坚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2022公务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练习

  [资料一]

  ①1928年,洛阳金村的古墓里出土了数千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有一面镜子,上面雕镂着一个披甲执剑,头上戴冠的武官。有趣的是,冠两侧都插着羽毛,专家认为那是一种名为“鹖”的鸟的尾羽,这种冠就叫“鹖冠”。“鹖冠”是战国到汉代时武官所戴之冠,鹖鸟生性好斗,至死不却,因此武官佩戴鹖冠,以此昭示英勇气概。

  ②武官戴“鹖冠”,文官的冠则叫“进贤冠”,代表文官有举荐贤能的义务。那么“进贤冠”又有怎样的装饰呢?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个画面:两位身穿袍服的文官,头戴“进贤冠”,耳旁像簪花一样插着一支笔,这种装饰叫作“簪笔”。“簪笔”是汉代的一种制度,文官上朝奏事时,要在奏牍上书写,写完之后笔没处放,就插在耳边,久而久之就成了服制的定规。“簪笔”制度一直沿用到北朝,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名称也由“簪笔”变成“垂笔”。

  ③在古代男子的冠中,最尊贵的是“冕”。“冕”是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门用于重大祭祀,也叫做“冕冠”。“冕冠”每个部分的形制都有特殊意义,比如其顶盖叫作“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三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的匍匐形态,表示对天地宇宙的尊崇;“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叫做“旒”,一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为九旒、七旒和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下端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旒”与“充耳”的设计也有用意:“旒”用来“障视”,“充耳”用来“止听”,这是提醒人们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不看不正之物,不听不正之语。成语“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④冠冕形制如此复杂,却还不是极限。北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为了将自己与现任皇帝区分开来,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但是旒数多了,走起路来更得小心翼翼、缓步而行,其实这也是戴冠冕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让人端正行走。身形一端正,人就显得有气派,这就是所谓“冠冕堂皇”。

  ⑤当然,“冠冕”不仅仅是为了“堂皇”。《礼记•冠义》中说“冠者,礼之始也”,这是古人重视冠冕的主要原因。“礼”是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古代帝王稳定社会的手段。礼有如此宏大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当然意义非凡。所以在古代,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戴的,古书上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在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以示成年,而后才能被赋予贵族子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冠礼极其复杂,单是加冠仪式就要举行三次,每次戴的冠都不一样,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

  ⑥冠的象征含义既然如此之多、那么可想而知,冠是不能乱戴的,乱戴就意味着不尊礼。《左转》曾记载过一桩“失礼”之事:卫国国君请两个大臣来朝中喝酒,两个大臣早早就穿着朝服在朝中等候,国君却忘记此事,跑到园子里打猎去了,两个大臣只好到园中见他。国君听闻,戴着打猎的皮弁就出来了,惹得两位大臣十分愤怒。由此可见,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所以孔子说“君子正其衣冠”,其意不仅在于要衣冠周正,还在于要符合礼仪。正因如此,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即将战死的时候,也要将自己被打落的冠系好,所谓“君子死,冠不免”。在死亡面前,子路还要结缨正冠,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太过迂腐,但这正是当时所崇尚的君子品格,也说明服饰制度对经国治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么一想,“冠冕”确实要“堂皇”。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符合古代礼制的是:

  A、庶人阶段的男子在二十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冠礼

  B、贵族男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戴之冠为“缁布冠”

  C、诸侯国君不必像大臣一样严格遵守服饰礼制

  D、天子在祭祀时必须戴着有二十四串垂旒的冕冠

  答案:B

  题目解析:

  A根据文段⑤“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戴冠,平民百姓还没有这个资格。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可知,“庶人阶段的男子”表述有误。

  B根据文段⑤“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冠礼极其复杂...依次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这三种冠分别用于平日起居、打猎征战和祭祀活动,也分别象征着“士”的日常、战争和宗教生活”可知,“缁布冠”对应的平日起居、日常生活,选项表述正确。

  C根据文段⑥“依据场合戴冠才是合乎礼制的,即使君王也不能无礼”可知,国君也要遵守服饰礼制,选项表述有误。

  D根据文段③“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十二旒”和文段④“周有位皇帝退位后当起了太上皇...规定太上皇的冕用二十四串垂旒”可知,天子也就是帝王佩戴的是十二旒,选项表述有误。

  故本题答案为B。

  原文出自:《冠冕何以堂皇》

  2022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为12月7日9时-12月12日17时!广大考生可以关注浙江华图微信公众号或浙江华图官网获取更多考试资讯,浙江华图也将在第一时间更新省考相关资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