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定义判断练习题12解析
1.D.【解析】消费热点的客体是“某种(或某类)商品(包括产品和服务)”,而A项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消费普遍升温的现象,并没有针对某类特别的商品或服务。消费热点必须是受到“大众普遍认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客体”,B项医药商品不具有消费的普遍性,不可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品。消费热点的时间条件必须是限定在“一定时期内”,C项是一种长期的社会消费结构,且不符合定义中“有效消费需求的急剧放大和持续增长”这一标志。综上,A、B、C三项均不符合定义内容。D项中,在建党纪念日到来的一段时期内,“红色旅游”成为大众普遍热衷的消费品,旅游消费的有效需求增加,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故本题答案为D。
2.C.【解析】银监会是根据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是维护银行业合法、稳健运行的政府机构,主要起对银行业监督管理的作用。不属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第二类,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第三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及股份制的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第四类,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因此A、B、D均为金融机构,答案为C。
3.B.【解析】A项属于无氧运动,机体能量的供应主要来源于脂肪的有氧代谢,但有氧代谢是不能满足身体在剧烈运动时的需求的,于是糖就进行无氧代谢,以迅速产生大量能量。这里的“无氧”针对的是“代谢”的过程,而不是“呼吸”的过程。所以排除A项。C项属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不同的概念,排除。D项太空中虽然没有氧气的存在,但宇航员在太空活动时是必须通过自备氧气来维持生命的,显然D项不符合定义内容。狭义的发酵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广义的发酵指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据发酵过程对氧的需要情况,可分为厌氧发酵(如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和需氧发酵(如抗生素发酵、氨基酸发酵等)。因此B项中的乳酸发酵属于无氧呼吸。答案为B。
4.A.【解析】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A项中“引吭高歌”指的是高声地歌唱,“高”指的是声音大。因此此处的“高”指的就是响度。“低声细语”指的是小声说话,此处的“低”指的也是响度。C、D两项涉及到的是音调。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称为音调。音调主要与声波的频率有关。声波的频率高,则音调也高。男低音歌唱家声波的频率可以低到每秒65次,而女高音歌唱家可以高达每秒1180次。但女高音不一定不男低音的响度大。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5.C.【解析】扩散的定义中强调的是“分子”的分散运动。A项中的“杨柳”,D项中的“白雪”都不属于分子的范畴。B项描述的对象是温度,也不是分子。只有C项中的“桂花香”是由于分子扩散产生的。举个例子:在烹调的过程中,饭菜的分子有一部分被蒸发到空气中,渐渐地向四面八方运动,当这些气味分子进入鼻腔后,我们就闻到香味了。这个过程叫做扩散现象。正是气体的扩散作用帮助人们闻到了各种气味。同时我们发现,在热锅中加入油,会马上闻到油香味,这正是因为高温使分子扩散加快,符合定义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扩散也加快”的特征。故本题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