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备考指导:校园暴力现象缘何愈演愈烈
当下,校园暴力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个别地方或某些学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不能容忍校园暴力继续存在下去。否则,它会给施暴者和受害者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不利于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校园暴力不仅直接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乃至可能造成终身遗憾,还会使受害人的心灵发生扭曲,甚至形会成暴力倾向或习惯。其次,易使许多学生养成流氓习气,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再次,不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和家长正常的社会生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极易引发治安案件,对社会治安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那么,校园暴力现象缘何愈演愈烈呢?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虽然种种外在因素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些不良影响只有被主体自身内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学生主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直接决定其能否成功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事实上,很多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同时缺乏独立判断与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又极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而极易接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之广大学生精力旺盛,崇尚武力,具有较强的叛逆心,反抗权威意识比较浓烈,妄图通过独特的方式彰显个体的存在感和认可度,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起始和开端,对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校园暴力与学生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人格,否则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将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一个存在缺陷的家庭结构,易使子女因缺少关爱而情绪不稳,其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进而引发反社会倾向。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和阵地,而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则是产生校园暴力的根源。一方面,现有教育模式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各种制度和规则约束着学生,成绩和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尺度和标杆,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法制教育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这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一系列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过于追求自身的权威与身份,阻碍了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易引发师生间的暴力冲突;如若矫枉过正则又会助长学生的嚣张气焰,致使校园暴力不断升级。此外,无论是教师的培训过程还是教师的任职过程,乃至教师的师德教育过程,无不折射了当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急剧变动时期,凸显出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校园暴行的发生。暴力文化的泛滥使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广大学生易吸收该暴力文化的不良暗示,于是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才校园屡见不鲜。而大众传媒对暴力犯罪活动的过多报道易诱使自控力较差、是非辨别能力弱的青少年因羡慕而模仿,从而加大了暴力犯罪的几率。加之随处可见的电子游戏机、网吧、黄色录像厅使校园周边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无疑为校园暴力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可见,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能单靠某个主体的力量,而是要集众多主体的共同努力,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最终才能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