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招考信息

首页 > 浙江公务员考试 > 招考信息

长三角公务员考录一体化平台网站_2022浙江省考笔试占比

浙江华图 | 2021-11-16 17:38

收藏

  【图书课程】【直播网课】【联系我们

*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始浙江省考的笔试了,浙江省考笔试共分为申论和行测两个科目(考试类别为优秀村干部类为行测和综合应用能力),申论、行测考试满分均为100分,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21年12月12日,公安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2021年12月11日。目前202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结束,明日开始进入缴费阶段。考生们可以保存下方图片扫描二维码,进入缴费入口。

*

  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022年浙江省考笔试就要开始啦!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还有多少仍待解决的问题呢?今天图图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行测、申论相关的知识,同学们多看多学,考试时遇见不会慌。

  [一、今日分享]

  【热点背景】

  教育部日前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相关数据。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较2018年下降0.9个百分点,基本实现近视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的防控目标。同时,近视早发情况得到一定缓解,低度近视发展为高度近视放缓。这意味着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近视防控持续向好的局面基本形成。

  【综合分析】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3年来,相关部门、各地围绕影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关键因素,多措并举,近视防控成为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当前近视防控工作仍存在诸多难点。例如,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然突出,2020年监测显示,全国各地6岁儿童近视率均超过9%,最高达19.1%。高度近视学生比例仍然较高,全国近10%的近视学生为高度近视,且占比随年级升高而增长。此外,影响视力健康的因素还广泛存在,家长的认识程度和监督力度也亟待提升。

  面对近视防控中的“新题”“难题”,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标本兼治,从根源处破题,还需用心、用智慧做好近视防控“加减法”。

  答好近视防控的综合题,首先要做好“减法”。减少近距离用眼行为在近视防控中至关重要。然而,一段时间里,由于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一些孩子作业负担较重,课后奔波于校园与培训机构间,户外活动时间被严重挤压。只有切实将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把课余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有机会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真正减少近距离用眼行为,才能从源头避免近视的发生。

  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将对青少年近视的源头治理起到积极作用。当下,唯有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将“双减”政策落细落实,才能真正将孩子从过度“补课”“刷题”中解脱出来,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

  答好近视防控的综合题,还要做好“加法”。让孩子到户外阳光下度过更多时间,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把该减的减下来,还要把该增的增上去。让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真正强起来,让孩子有更多日间户外活动时间,才能真正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

  2020年监测显示,全国有六成学生每天户外运动时间不足2小时,成为影响视力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对此,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并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家庭要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让孩子们在拥抱大自然的过程中,涵养心灵、明亮双眼。

  当然,近视防控的综合题,还需多方共同求解。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成因复杂,既与个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有关,也与教育考试评价与激励机制、家校互动模式等密切相关,需要综合施策。从视觉环境的改善到眼视光行业市场监管,从学校卫生保健队伍建设到家校密切配合,均需统筹协调,群策群力,切实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儿童青少年近视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教育观、成才观、健康观,形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科学的教育生态、良好的公共卫生防护体系,综合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有效防控,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才能让孩子们拥有明亮的眼睛和美好的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4日 05 版)

  文章来源:http://edu.people.com.cn/n1/2021/1114/c1006-32281592.html

  文章原标题: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教育时评)

  [二、2022公务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练习]

  [资料二]

  近日,特拉维夫大学宣布该学校实验室3D打印出了一颗“心脏”,该心脏不仅具有外形,还有细胞、血管和其他支撑结构,甚至可以像心脏一样收缩,但长度只有2.5厘米。该实验团队负责人说:“与过去相比,这项研究成果的突破点在于,这不仅是一个外观打印的心脏,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患者自己的细胞和生物材料3D打印出的三维血管化的工程心脏,也就是具有血管组织的三维人造心脏。”而在此之前,科学家只成功打印出没有血管的简单组织。

  负责人补充道:“打印心脏的原料是从病人身上提取而来。我们从网膜组织中提取细胞,对其进行编辑,使之成为干细胞,再将其转化为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另外,提取非细胞组织,转变为一种‘个人特有的凝胶’来充当打印‘墨水’,这些由糖和蛋白质构成的材料能够用于3D打印复杂的组织模型。随后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在支架中填充细胞,以此让细胞得以更好地再生。”他说,该实验室使用的“打印原料”和“黏合胶水”来源于患者自身,对于成功构建组织和器官至关重要,这意味着由此打印出的心脏移植进本人身体后不会产生排异反应。而目前心脏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与排异反应有关。

  如此看来,若特拉维夫大学的技术手段能在未来的人体试验阶段被证明有效,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排异问题,那确实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心脏体积大、细胞种类繁多,全体心肌细胞需要几乎同时收缩,才具有功能。心脏的跳动是因为心肌细胞都被紧密地连在一起,细胞产生的电信号使大批心肌细胞共同收缩。而且为使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协同收缩,心脏本身还有一套特殊的传导系统。虽然在体外生产几千万个心肌细胞并不困难,但是即便心脏被3D打印出来了,能不能跳是一回事,到底怎么跳则是另一回事。以临床病症为例,心室纤颤就是因为心肌细胞不能同步跳动。一旦跳动不同步,心脏就会瞬间失去泵血功能,导致病人死亡。

  特拉维夫大学此次打印出的心脏,还未能使大批细胞同步跳动并产生足够的力量。该负责人对此次实验的一些遗憾也并不讳言,“受限于我们3D打印机精度的问题,目前还不能打印出心脏上的所有血管,而且该心脏也不具有泵血功能”。3D打印出的这颗心脏,距离应用于动物实验,也长路漫漫。

  那么,为何特拉维夫大学团队打印出的心脏不能整齐地跳动?3D打印一个心脏到底难在哪里?答案与地球重力有关。“3D打印的黏附力不足以支撑心脏或肾脏这种大器官,地球重力会造成细胞间的撕裂”,哈佛大学一位研究员说,“生物3D打印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生物材料和重力对3D打印细胞的影响”。

  生物3D打印小型器官模型是可行的,一旦打印真实尺寸的器官模型,由于细胞间的支撑力和黏合力有限,可能出现两个后果:一是下层细胞因受到上层细胞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垮塌;一是即便没有垮塌,在转移过程中,上层细胞也会因无法承受下层细胞的重量而产生撕裂。

  总而言之,由于重力的存在,3D打印心脏的细胞间缺乏紧密联系,这会影响心脏的跳动,该心脏也就无法具有正常的泵血功能。但是,即便重力问题解决了,心脏可以整齐跳动了,3D打印心脏仍有难题未能克服——只有血液源源不断供给,打印的器官或组织才能长时间存活。如何建立血管网络,还没有明确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脏本身需要全身血液的10%左右来供养,一旦离开血液,所有器官都只能在4℃低温的状态下“熬着”,如果打印细胞需要37℃体温,几乎没有时间完成打印,因为先打上的细胞在打印还没完成时就会因缺氧而死去。这一切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这颗3D打印心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具有血管组织

  B、理论上不会产生排异反应

  C、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来源于患者

  D、“黏合胶水”由编辑成的干细胞转化而来

  答案:D

  题目解析:

  A根据第一段“...3D打印出的三维血管化的工程心脏,也就是具有血管组织的三维人造心脏”可知,这颗3D打印心脏具有血管组织,选项表述正确。

  B根据第二段后半部分“这意味着由此打印出的心脏移植进本人身体后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C根据第二段开头“打印心脏的原料是从病人身上提取而来,我们从网膜组织中提取细胞...再将其转化为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D根据第二段“打印心脏的原料是从病人身上提取而来...另外,提取非细胞组织,转变为一种‘个人特有的凝胶’来充当打印‘墨水’”可知,“黏合胶水”提取于非细胞组织,并不是由编辑成的干细胞转化而来,选项表述不正确。

  本题为选非题,故答案为D。

  原文出自:《3D打印一颗心脏,到底有多难?》

  2022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即将开始!如各位考生有任何问题,可在联系浙江华图官方热线或在浙江华图公众号下留言问题,浙江华图会竭力为您提供公考相关服务,也请持续关注浙江华图官网,浙江华图会及时更新公考信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