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备考技巧

首页 > 事业单位考试 > 备考技巧

【事业单位备考】关于实践的考点讨论

浙江华图 | 2020-02-21 14:14

收藏

  (一)概念: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由主体、客体、中介构成。

  1.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社会结构有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2. 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形式。

  3. 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二)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是指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和结果是感知的客观实在。在这里,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和对象。

  2.(直接现实性)指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

  3.(主观能动性)指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4.(社会历史性)指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

  (三)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包括科学实验、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创造。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对社会的发展起杠杆作用。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据。

  2.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

  3.社会生活的实践表现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包含了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社会关系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有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其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展开过程。

  【例1·单选】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 )

  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答案】B

  【解析】实践的“物质性”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选B。实践不等于客观事物,A观点错误,不选。C项与题意无关。D项错误,它否认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例2·单选】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动物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

  B.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C.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答案】A

  【解析】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环境的活动中维持和延续自己的生命,人类则是在能动地对待和改造客观世界即实践中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本质活动。本题正确答案为A。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