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备考技巧

首页 > 事业单位考试 > 备考技巧

【事业单位备考】关于古代选官制度的讨论

浙江华图 | 2020-02-20 15:50

收藏

一、选官制度简介
选拔方式 适用时期 内容简介
军功授爵 秦朝时期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 的增强。
察举制 两汉时期 1.察举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2.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后来出现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科举制 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完善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605年),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1.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宋朝科举制 的发展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1.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 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 试成为定制。 2.建立了完善的弥封誊录制,即采用糊名、誊录的方法防止考试作弊。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控制士人思想,科举试卷仅
  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称
明清科举制 为“八股文”。
度的变化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
  需要。光绪31 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判断题】科举制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其开始于宋朝。( )

  【答案】错误

  【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宋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控制士人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称为“八股文”;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因此,本题错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